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精力的下降,半夜爬起来看欧洲赛事的习惯几乎改掉了,但每年这个时候的欧冠决赛,还是一次也没漏过。因为,比之四年才有一回的世界杯、欧洲杯,欧冠实际上才是国际足坛最高水准的较量,不能错过。不过,今天凌晨起床看欧冠直播,感受却与此前看过的所有欧冠决赛都不一样——那么熟悉,又那么陌生。

首先,这是我第一次在手机下载的APP上看欧冠决赛。此前看的都是电视大屏幕直播,除有一次在欧洲零时差情况下看当地电视台的直播之外,其他都是看CCTV5的直播。今年央视没有购买欧冠版权,只能捧着手机看小屏幕直播了,一场比赛看下来,眼睛累得难受。以往有个说法,中国足球的水平比欧洲差得太远,可是中国球迷是全世界最幸运的球迷,可以免费看大屏幕直播的各种顶级赛事,而欧洲许多赛事频道都是收费的。没想到这么快,中国就进入了收费看球时代,央视这个大地主家也缺粮,买不起欧冠版权了。

当然,看球模式的改变,不仅是直播屏幕的大小及收费与否,小屏幕直播的观赏体验确实更新鲜、更富于吸引力。小屏幕运作市场化程度高、肯砸钱,善于包装,能请到最好的解说员和解说嘉宾,解说形式和观点更放得开,节奏快、氛围烘托到位,颇有些欧美解说风格的翻版,对球迷尤其是对“一部手机打天下”的95后、00后球迷的粘性不言而喻。在小屏幕冲击下日趋边缘化的央视,不得不倾力推出“央视频”应对,然而英超、西甲和欧冠版权的缺失和解说人才的流失,使他们用几十年积淀打造的观众“基本盘”依旧不断萎缩,像我这样的铁粉亦被迫向小屏幕转移。希望年底卡塔尔世界杯这块最后的阵地央视一定要守住,否则大屏幕的时代或许真的要寿终正寝了。

比较之下,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感受,还在于每次看欧冠决赛都会联想到中国足球,今年联想时的心情跟以往任何一年相比都大相径庭。每年看完欧冠决赛,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的落差——欧冠决赛是整个欧洲赛季的大轴戏,赛后欧洲赛场进入休赛期,意味着下个欧洲赛季开启之前,我们就只有低劣的本国联赛可看了。这与每届世界杯、欧洲杯最后决赛踢完时的心境毫无二致。这是中国球迷的最大悲哀:论对足球的挚爱,他们丝毫不亚于欧洲球迷,却只能到欧美赛场去寻找寄托这种挚爱的球队和球星,以填补心目中本该由本土球队和球星所占据的偶像位置。而这每年不少于一次的、由巨大心理落差导致的悲哀,今年的滋味更是大不相同。

过去,我们的心理落差,主要缘自中国足球技战术实力、联赛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落后,不管与欧洲足球差距如何悬殊,都还属于足球范畴之内能够讨论的内容。我们的联赛层次低、水平差,可基本还能正常进行,而且跟欧洲联赛遵循和执行的是同一种规则,虽然经常冒出些“U23政策”、“引援调节费”之类的“变通”和“创新”。说句俗话,你比人家差得很远,至少需要追赶20年、30年,但至少跟人家走在同一条道上,如果今后人家走得慢,你走得快,理论上会逐渐缩短距离,总有一天能追上去。今年似乎不是这样了,人家继续向前走,而你转过身开始朝回走了。你玩的也叫足球,只是跟人家玩的不再是同一个东西了。

这次欧冠决赛,破天荒地推迟了36分钟开赛。原因是巴黎主办方对球迷的狂热和踊跃缺乏足够的预判,赛前法兰西大球场周边人山人海水泄不通,大量持票球迷无法按时入场。其实,这种状况,在刚结束的这个欧洲赛季已成常态,欧洲各级联赛场场爆满,的氛围毫不逊色于这场特殊的疫灾到来之前。欧洲的足球市场和足球文化完全复苏,今年卡塔尔世界杯也将彻底开放举行。而我们的中超仍在搞空场封闭式赛会制,连个赛区都迟迟定不下来,至今没有开赛,联赛开打前还有俱乐部退出,主客场的回归更是遥遥无期。中国男足世预赛输得灰头土脸,今年全年不敢集训,成为全球唯一放弃年内所有国际比赛日的国家队。几年前中国足协和中国球迷还在热衷于探讨承办世界杯的可能性,如今则连早就到手的亚洲杯承办权亦拱手相让……国际足坛的火爆与中国足球的死寂,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。

随着法国主裁吹响终场哨声,为欧冠而生的皇马第14次捧起大耳朵杯。皇马和利物浦都是我非常喜爱的老牌劲旅,分别出自代表欧洲足球巅峰的西甲和英超。两队决赛首发阵容里有5名巴西球员,荣膺全场最佳的皇马门将库尔图瓦来自比利时,利物浦两大神锋萨拉赫、马内都是非洲球员,皇马主帅安切洛蒂是意大利名宿,利物浦主帅克洛普是德国名帅……这就是足球。这才是足球。足球的脚下是地球。人类的命运是相通的。中国足球,该醒悟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